翻轉吧!婚禮習俗─傳統與現代婚禮大對比

圖源 /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
結婚想要簡單就好,但長輩說該有的統統不能少......
異性伴侶小美和阿華即將結婚,兩人原本打算一切從簡,省略聘金嫁妝的禮俗,但小美的家長告誡她:「沒有聘金不准嫁!這點錢都拿不出來,還想娶我女兒!」。然而阿華的事業才剛起步,兩人存款有限。面對這個千古大難題,新人們應該如何應對呢? 妳/你也曾經遭遇類似的情況嗎?
婚禮細節沒共識,長輩意見差好多!
傳統男女「嫁娶婚」的習俗在現代已經精簡了許多,但還是常有新人因為價值觀不同,而與長輩產生摩擦。從訂婚的聘金嫁妝談判、婚宴喜餅費用分攤、婚紗禮服款式、要不要潑水丟扇、戒指要不要戴到底… …,這些細節的眉眉角角,都有可能傷了大家的感情!
雖然現代年輕人喜歡簡單,對婚禮儀式沒有太多堅持,但還是常面臨「不辦長輩會生氣,辦不好會被嫌棄」的困境,導致大家最後乾脆用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心態,硬著頭皮把傳統婚俗都照做一遍。

圖源 /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
一般的異性伴侶在面對一連串的嫁娶儀式時,通常只能照做,沒有什麼自主空間,更別說去質疑其背後的意義了!
但是,許多婚俗儀式背後都隱含著「女生結婚要丟棄過去的自己、和原生家庭說再見,男方卻是增益和豐富」的意涵,也就是所謂的「嫁出去,娶進來」,從在娘家梳化、拜別、大哭,到上車被潑水、丟扇、過火爐、踩瓦片… …,整個嫁娶儀式中,新娘都不斷地被「牽」去執行各種任務。
「禮」本是規範、是限制,如果說結婚是兩個人、兩個家的事,那為何婚禮的種種限制,都只針對女性而來呢?
原來是因為漢人社會特別強調「社會認可」的價值,於是新進門的媳婦需要透過公開儀式,才能獲得夫家及親友的認可,產生歸屬感。而許多婚禮的橋段都承載了對於女性婚後的角色期待,包括生兒育女的責任、婚後以夫家為重等等,但男性卻不一定要面對相同的期待與規範。
但是這樣的傳統文化可能加劇社會上的不平等,而僵化的性別角色,也在文化脈絡下被傳承與再製。
如果想要創造一個屬於新人的現代婚禮,可以怎麼做呢?
.jpg)
圖源 / 南投縣草屯區婦女服務中心
在一場浪漫婚禮前,新人都要先觸碰到「聘金」的現實面,為此而苦惱不已。太多案例都是在提親時談及聘金而產生心結。
傳統做法是訂婚當天男方準備大、小聘金,女方退回大聘收下小聘;結婚時女方亦會準備等值的嫁妝。但最一開始聘金是源自於傳統的「買賣婚姻」,男方為了感謝女方父母將妻子養大,所以給準岳父母一點養育金。
但現代的婚姻是以真愛為基礎,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,進而走向婚姻、共同生活,已經不同於古時候的買賣婚姻了。但若無法免除聘金與嫁妝,可以轉為雙方家長給新人的「成家基金」,讓新人帶著這個祝福,將幸福延續下去。
傳統做法是訂婚當天男方準備大、小聘金,女方退回大聘收下小聘;結婚時女方亦會準備等值的嫁妝。但最一開始聘金是源自於傳統的「買賣婚姻」,男方為了感謝女方父母將妻子養大,所以給準岳父母一點養育金。
但現代的婚姻是以真愛為基礎,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,進而走向婚姻、共同生活,已經不同於古時候的買賣婚姻了。但若無法免除聘金與嫁妝,可以轉為雙方家長給新人的「成家基金」,讓新人帶著這個祝福,將幸福延續下去。

圖源 / 南投縣草屯區婦女服務中心
新郎至女方家迎娶時,新娘叩別父母,禮成後,新郎與新娘步出女方家。而在拜別儀式中,新娘一定要哭,而且哭的越大聲越好,以表示自己對父母孝順,不忍離開養育之恩大如天的父母。
但結婚是兩個人一起組成新家庭,雙方不會因為多了新角色,就失去身為兒子女兒的身分。建議可以將拜別儀式改為謝親恩,有「感謝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,現在我們要成家了」之意。
但結婚是兩個人一起組成新家庭,雙方不會因為多了新角色,就失去身為兒子女兒的身分。建議可以將拜別儀式改為謝親恩,有「感謝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,現在我們要成家了」之意。

圖源 / 南投縣草屯區婦女服務中心
新人禮車剛起步,女方長輩往禮車方向潑水,意味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,叫新娘不要有回頭(或後悔)的念頭,或不會被休妻回家。之後新娘丟下扇子(放扇)給弟妹撿,希望可以「放性地」(即放下原來的壞性子,成為好脾氣的新嫁娘),勉勵與夫家和諧相處。
根據政揚文教基金會2017年的調查,台灣僅有5.5%民眾認同嫁女要潑水、丟扇,表示社會已慢慢轉向新的方式進行婚禮。也有民眾相當具有創意,將潑水的環節改成大家一起玩水,讓婚禮充滿歡樂的氣氛。
至於丟扇的部分,也可以讓另一方接住自己的扇子,也讓自己也接住對方的扇子,代表新人都能包容、接納對方的好與壞,也讓人感覺幸福滿滿~
根據政揚文教基金會2017年的調查,台灣僅有5.5%民眾認同嫁女要潑水、丟扇,表示社會已慢慢轉向新的方式進行婚禮。也有民眾相當具有創意,將潑水的環節改成大家一起玩水,讓婚禮充滿歡樂的氣氛。
至於丟扇的部分,也可以讓另一方接住自己的扇子,也讓自己也接住對方的扇子,代表新人都能包容、接納對方的好與壞,也讓人感覺幸福滿滿~

圖源 / 南投縣草屯區婦女服務中心
踩瓦片象徵早生貴子的意義,因民間以「弄瓦之喜」指生女,所以讓新娘以踩碎瓦片來祈求生男孩以傳宗接代、壯大家族。另有一說是,古人認為八字有破或相貌有破的女人娶入家門,會傷到男方家人,透過踩破瓦儀式,將新娘的破壞力去除。
現在不論生男生女,都是父母的寶貝,也有好多夫妻選擇不生小孩,過著二人世界的生活,所以踩瓦片的目的,已經不是新人們的訴求了。新人可以嘗試從傳統儀式中解套,或雙方一起踩,並賦予「新人踩破瓦,福氣年年獻」之新意。
現在不論生男生女,都是父母的寶貝,也有好多夫妻選擇不生小孩,過著二人世界的生活,所以踩瓦片的目的,已經不是新人們的訴求了。新人可以嘗試從傳統儀式中解套,或雙方一起踩,並賦予「新人踩破瓦,福氣年年獻」之新意。

圖源 / 南投縣草屯區婦女服務中心
新娘在踩破瓦之後要跨過火爐,淨身去穢、驅除邪煞才能進門,象徵新娘潔淨。因為台語「生炭」與生殖的「生湠」同音,所以也象徵新娘替夫家繁衍子嗣。另外,因為古早都是媒妁之言,在成婚之前無法確認新娘的外在條件,因此藉由這個跨火爐的動作,即可觀察新娘的肢體是否有異,於在成婚之前還能有反悔的機會。
需要淨身才能進門的要求,也讓許多新娘感到有點委屈、不太舒服,與踩破瓦相同,生小孩也是需要新人雙方有共識、並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完成的。所以將生子責任單放在新娘身上,實在有些壓力。
需要淨身才能進門的要求,也讓許多新娘感到有點委屈、不太舒服,與踩破瓦相同,生小孩也是需要新人雙方有共識、並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完成的。所以將生子責任單放在新娘身上,實在有些壓力。


傳統習俗並非歷久不變,因為是由人類所制定出來,順應著時代,逐漸消除舊有的性別框架,跳脫較不符合現代思維的傳統觀。
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,很可能會歷經一些磨合或衝突,但轉變的出發點是為了達成更好的生活方式,順應時代、創造平等。也非常希望透過性別平等的宣導,改善在婚禮中性別權利不平等的情況,促進更多元互動的社會,讓社會走向真正的尊重及公平。
資料參考: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(https://www.